查看原文
其他

傅佩荣:为什么“人性本善”的说法是错的?

此念 此念 2024-04-30

▲ 图片来源:吴湖帆

此念直播预告


「此念」将邀傅佩荣,一起探讨「西方哲学之旅」,8月15日,此念视频号19:30 直播,欢迎大家预约观看!



导读

傅佩荣先生接受此念创始人毛诗篇采访时,谈及自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,以及对“性善论”的重新认识。


他认为,人性本善在哲学上是一种谬误,应该把“人性本善”改为“人性向善”,而向善的力量来自于真诚。


“生而为人是一个事实,而善和恶在价值上是相反的,人的价值是行为之后才表现出的一种判断。”


傅佩荣先生认为,孔子一以贯之的精神是“仁”,从真诚开始,才能把人性真正的一面显露出来。


为人真诚,行善避恶的力量就会由内而发。




cinian





傅佩荣

耶鲁大学哲学博士

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

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、研究所所长




01

“人性本善”是自然主义的谬误

▲ 图片来源:吴湖帆

西方哲学训练讲究理性思维,一定要合乎逻辑,从前提、推论到结论,每一步都不能疏忽,不能仅凭个人经验和想象作为依据。


儒家学者研究孔子思想,大多根据朱熹的解释,但朱熹是南宋人,距离孔子生活的时代有1700多年,他说的一定对吗?


清朝学者戴震曾表示,比朱熹早的人也研究过孔子,为什么他们没有掌握孔子的思想?既然他们也没有掌握,怎么证明朱熹掌握了?


任何东西都没有标准答案,不能说服就要用理性思考,思考到最后发现朱熹说的不对。


南宋末期,用当时流行的朱熹思想编《三字经》,第一句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第二句是孔子的话“性相近,习相远”。


为什么孔子的话放在第二句?“性相近,习相远”和性本善”是否矛盾?朱熹认为,“性相近,习相远”这句话有语病,孔子说的有问题。


我曾经跟国外学者辩论过,他们提的问题是:“你们说人性本善,那中国人会做坏事吗?中国有坏人吗?如果人性本善,恶从哪里来?”


这些问题很幼稚,但合乎常识,任何理性的说法都不能违背常识。常识听起来水准不高,却每天都在经历。每天打开报纸都能看到杀人放火,却说人性本善,如何解释?


钱穆先生说,人性本善是一种信仰。


人性本善在哲学上是一种严重的谬误,生而为人是事实,而善和恶在价值上是相反的,人的价值是行为之后才表现出的一种判断。人性本善跟“原罪说”一样,都是自然主义的谬误。




02

“去人欲存天理”为什么不对?

▲ 图片来源:吴湖帆

佛家讲性空,宋朝学者很紧张,既然性是空的,那人的修养如何提高?性不是空的,那性是什么?他们引用了孟子“性善”二字,演变成人性本善。


不管是“程朱理学”、“陆王心学”,还是最流行的王阳明思想,宋朝到明朝所有学者都认为,活在世界上修养自身,“去人欲存天理”是经典。


“去人欲存天理”,天理就是人性,如果人性本善,人不可能没有人欲。


翻开《论语》的第十六篇《季氏篇》,孔子说君子有三戒,要做君子要当心这三个方面: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,小心不要好色;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,小心不要好斗;老年时还要小心,不要贪得无厌。

 

什么叫血气?本能、冲动、欲望就是血气。也就是说,从年轻到年老,一辈子都要小心,因为人有身体,有耳目,有各种感官的欲望。


宋朝学者把人性分两半,一半叫天地之性,上有天,下有地,叫“天理”;另一半叫做气质之性,每个人都有气质,是清还是浊,是利根还是钝根。


天理是善的,人欲就是恶的来源,可哪个人没有身体和人欲?一定要解释人性本善,到最后一定会捉襟见肘、左右为难。




03

荀子早就质疑过“性本善”

▲ 图片来源:吴湖帆

孔子、孟子的说法完全不同,孔子说有邪气,要小心;孟子说尧舜时代,老百姓吃饱穿暖了,生活很悠哉,没有受教育就接近禽兽。


怎样算受教育?“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。”


孟子认为,这五种人与人的自然关系叫善,没有学过这些,不可能去行善。偶尔行善是碰巧,一旦有利益出现,或遇到冲突,就不一定会行善,所以儒家很重视教育。


在中国历史上,第一个把孟子的“性善”讲成“人性本善”批评孟子的人是荀子。荀子有篇文章叫《性恶》,直接说“孟子曰性善,非也”,如果性善,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?


荀子早就质疑过“性本善”,但是宋朝的学者都忽略了,他们面对的是佛教和道教的挑战。


儒家批评佛教荒腔走板,认为佛教的轮回败坏伦常关系:我有儿子,儿子以前是我的祖先,我打孩子是打祖宗还是打儿子?




04

孔子用38个字讲完了一生

▲ 图片来源:吴湖帆

我在外国教过书,用英语讲人性本善的时候,他们都觉得奇怪,每个人随时都可以做坏事,随时有坏的念头,你却说我本善,我到底是不是人?


那段时间我才开始觉悟,不能那样讲。我把《论语》从汉代以来的注解都看了,其中包括外国人翻译的,发现《论语》中的同一句话,有两三种解释也很寻常的,大部分争论都很无聊。


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”,学了以后时常复习,谁会高兴?有各种解释,有人甚至说要在不同的季节学习。这些解释都是细节,关键的却没说清。


整部《论语》,最重要的一段话在《为政篇》:


子曰: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


在这世界上,还没见过任何人用三十八个字就讲完自己的自传。孔子在鲁国当过正部级官员,还当过代理的总理,他最后周游列国,教了三千弟子,在自传里却一字未提。


孔子在自传里只提两点:


 第一,个人生命成长中的关键是心如何才能安顿。


 第二,什么是天?“五十而知天命”是关键。




05

人生是一个选择题

▲ 图片来源:吴湖帆

“六十而耳顺”,耳朵的“耳”是多出来的,因为孔子之后的儒家经典里,没有出现过“耳顺”这两个字,但很多地方都提到了“顺天命”。


我做《论语》的研究,没有任何一句话是自己想出来的,基本都参考注解,我能选择谁说得对,谁说得不对,因为我有一个系统。


我们要知道,有一种叫做教书匠,有一种叫真的老师。孔子说“温故而知新”,他也有一个系统,把所有的知识贯穿起来,这个系统要为人类找到安顿身心的途径,这是孔子的贡献。


人生就是一个选择题,你要做君子还是小人。君子一词,在《论语》里出现了107次。


我以前念《论语》的时候,常常感到自卑,看到关于小人的描写时,怎么看自己都像小人。后来才知,天下人本来都是孩子,身体长成大人,心态还是孩子。


什么是孩子?什么都要对自己有利,什么都要自己先占有。君子就不同,先看该不该做,见到利想道义上该不该得。


怎么理解“六十而顺天命”?孔子从55岁到68岁,14年里只做一件事——周游列国。


周游列国时,两次差点被杀,他立刻把天抬出来,“天之未丧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”,上天没有让这种文化消灭,你们就不能杀我。宋国的司马大将军要杀他,他说上天是我一生德行的来源。


孔子说,我一生在顺天命,你不能随便杀我。


有一个人是最好的见证,这个人是仪封人,守卫着边疆,他是管边疆的官员,见多识广,阅人无数。


仪以前不认识孔子,后来见到孔子,对孔子的学生说,你们不要担心老师在鲁国不做官,他带你们周游列国,到处流浪的确很辛苦,那是因为天下无道很久了,天将以夫子为木铎,上天要老师教化百姓。




06

孔子的一贯之道是“仁”

▲ 图片来源:吴湖帆

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

——曾子


孔子的弟子曾参说过一句话,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


“仁”,是孔子的一贯之道。“仁”字在《论语》里出现了109次,因为重要,所以孔子一再强调。


还有个有趣的现象,孔子的学生从没问过老师什么是道,《庄子》里到处都在问老子,什么是道。


在《论语》里,学生问“仁”有8次。孔子提到立志时说,你们要立志于行仁,也要立志于求道;你要为道牺牲,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,早上听懂了道,晚上死了也无妨。


那请问,立志于行仁,立志于求道,为什么而牺牲?为仁而牺牲,为道而牺牲,有什么不同?


孔子认为,人类共同走的路叫道,个人走的路叫仁。


在《论语》第十八篇《微子篇》开头,孔子说商朝末期,有三位行仁的人,第一个微子,第二个箕子,第三个比干。

 

微子是商纣王的哥哥,他看到商纣王胡作非为,知道商朝要灭亡了,就离开朝廷逃走了。


箕子是古代最有学问的人,他假装发疯,被商纣王关在监狱里。


比干是商纣王的叔叔,他劝商纣王改过。商纣王说,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,我看看你的心有几窍?就把他杀了。


第一个逃走,第二个被关,第三个被杀,孔子认为他们都是仁人。




07

可以巧言令色,但更要真诚

▲ 图片来源:吴湖帆

仁是个人的正路,所以孔子的学生那么多,没有人问什么叫道,却有8次问什么叫仁。


在《学而篇》开头,孔子说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”。在外面上课,说话尽量动听,表情尽量热络,否则大家不愿听你讲课。我这样的人就没有仁吗?


孔子说仁是真诚的意思,巧言令色都表现在外,这样的人很少有真诚的心,因为仁一定在内。和别人来往的时候,可以巧言令色,但更要真诚,不然《论语》学到最后找不到工作。


孟子讲心有四端:“恻隐之心”“羞恶之心”“辞让之心”“是非之心”。看见别人受苦心有不忍;看见有人做坏事认为可耻;看见长辈前辈想要退让;看见好事坏事想要分辨。


人心看见什么情况,就会有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的心,要求你做事,做出来的事叫仁义礼智,这四种善。


什么是儒家?简单概况就是“真诚”二字。一真诚,身边任何人受苦都不忍;一真诚,看到老人就会尊重;一真诚,看到别人做坏事就会讨厌。




08

  孔子的理想:

“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”

▲ 图片来源:吴湖帆

“仁”包括生命的三个层次,人之性向善,人之道择善固执,人之成止于至善。


人性向善,择善固执,止于至善,都是讲善,究竟善是什么?


西方哲学最大的特点是澄清概念,每个字都要说清楚什么意思,从哲学的视角看,善就是我和别人实现适当的关系。


见到父就要孝,见到朋友要讲信用,见到谁就要做什么事,每个人跟别人来往都要有适当的关系,善就是适当关系的实现。


学生问孔子,老师有什么志向?他说,“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。”让老年人都得到安养,做朋友都互相信赖,青少年都得到照顾。可这样耶稣做不到,释迦摩尼做不到,孔子自己也没做到。


既然大家都做不到,为何提这种志向?孔子认为,这志向是所有人都应该有的志向,想清楚人性向善。


希望天下人都快乐,或许做不到,但还是要有这个目标。所谓的志向就是做不到,但它是目标,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。


有一次子路外出晚归,城门已经关了,只好等早上六点城门开再进城,管城门的人问,你是谁?从哪里来?子路说,我从孔家来。


孔子当时在鲁国当司寇,很有名,管城门的人立刻说,就是那位“知其不可而为之者”,后代评价孔子就七个字——知其不可而为之。


孔老夫子明明知道理想不能实现也要做。中国人如果真懂孔子的思想,了解他一以贯之的是仁义的仁,就会从真诚开始,把人性真正的一面显示出来。


孔子面对的是乱世,分不清谁善谁恶,谁要行善避恶?他主张真诚,不管外界如何,有没有人看到,行善避恶的力量会由内而发。


闯红灯没有警察,被警察抓就说自己错了,这就是没有真诚,有真诚根本不需要外在监督。


我把西方哲学2600年都学一遍,再学中国哲学,我对孔子特别重视和崇拜,原因就是孔子给你的人生指了一条路。



- END -



此念直播预告


「此念」将邀傅佩荣,一起探讨「西方哲学之旅」,8月15日,此念视频号19:30 直播,欢迎大家预约观看!



扫描下方二维码,预约直播👇


【此念】赠书福利


你和别人如何保持适当的关系?


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

与我们分享

我们将从中选取一位小伙伴

送出

傅佩荣

《傅佩荣讲道德经》一本

活动截止时间:2023年8月21日

活动解释权归【此念】所有




《生命·成长》第四季 正在播出,欢迎收看。

👇

击下方海报即可观看

最新《生命·成长》第四季 完整版纪录片

出品 | 此念

编辑 | 柯勇/美君

  排版 | 小战士



大家都在看

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


鲁迅和张爱玲的审美有多绝?看看他们设计的书封就知道了


邱振中:人最重要的是,能不能随时随地找到深入的机缘

《生命·成长》第四季(第一期)


曾国俊: 天赋得到自由的那一天,就是你人生的起跑线

点击阅读原文,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

喜欢~马上点击在看  ❤  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